Image1.jpg

    神農大帝係上古三皇之一,世稱炎帝,又有烈山氏、伊耆氏、大庭氏、魁隗氏等稱號,民間稱謂尚有先農、先帝爺、五谷先(仙)帝、藥王、藥王大帝、開天炎帝、五穀王、五穀仙、五穀大帝、栗母王、田祖、田主、土神等。

    Image2.jpg

神農氏對我國農業的偉大貢獻有二:一是種五穀(糧食作物);二是發明耒耜(生產工具)。

 

    據傳,盤谷開天闢地後,有天、地、人三皇,即燧人、伏羲、神農三者,尚書大傳:「燧人以火紀,故託燧皇於天;伏羲以人事紀、故託羲皇於人;神農悉地方,種鼓蔬,故託農皇於地。」有關神農氏之生平事蹟,古書記載頗多,但大部分皆屬斷簡殘篇,目前以中華五千年史一書記載較詳細:「炎帝神農氏,起於烈山,亦曰烈山氏、亦曰達山氏、一曰依耆氏,亦曰大庭氏,亦曰魁隗氏,亦曰人皇,少典之元子,其母曰方登,有蟜氏之女也,方登有龍之感,因而生神農,長於姜水,故為姜姓,以火德王天下,故為炎帝。民不粒食,未知耕稼,於是陰天時相地宜,始作耒耜,教民藝五穀,故謂之神農。民有疾病,未知藥石,乃味草木之滋,察溫寒之性,皆自嘗而身試之,一日之間,而遇七十毒。或云神農嚐百藥之時,一日百死百生,其得三百六十物,以應周天之數,後世承傳為書,謂之神農本草。又作方書,以救時疾,復演八卦為六十四卦,名之曰歸藏,作都於陳,後徒魯。」

Image3(2).jpg 

炎帝神農氏也是我國醫藥的始祖,他「始嚐百草,始有醫藥」,更為了百姓治病,而誤嚐劇毒的斷腸草,犧牲性命,其不朽功績,用遠為以孫萬代所景仰。

Image3.jpg 

    其他古書略言數語,大致與上述相似,稍異者如周易:「包犧氏沒,神農氏作。炎帝神農氏,姜姓,母曰女登,有媧氏之女,為少典妃,感神龍而生炎帝,人身牛首,長於姜水,因以為姓。火德王,故曰炎帝,以火名官,斷未為耜,揉木為耒,耒耨之用,以教萬人,始教耕,故號神農氏,於是作蜡祭,以者鞭鞭草木,始嘗百草,始有醫藥,又作五弦之瑟,教人日中為市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,初都陳,後居曲阜,立一百二十年崩,葬長沙,神農本起烈山,故左氏稱烈山氏之有天下,是也。」路史謂神農氏:「姓伊耆名軌,一名石年,春秋作右耳。」

Image4(2).jpg 

宋太祖登基後遍訪天下古陵,終於在康樂白鹿原覓見帝陵,遂於宋乾德五年(967年)建廟奉祀

Image4.jpg 

炎帝古墓位于鹿原坡上。相傳古時候此地常有白鹿出沒,故名「白鹿原」,也叫「鹿原坡」

Image5(2).jpg 

炎帝廟為中國重要古帝王陵墓之一。廟內古木參天,外有山水環繞,顯得格外莊嚴肅穆。

附表:

Image5.jpg 

 

    春秋時逐漸以「神農」之名替代「后稷」,有推崇之敬意,至戰國之後,因事異趣,因時異典,分化為若干名,如附表(參考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一書)。

    綜合正史及野史詩集或巷里傳聞,神農氏的一生充滿神奇,至今海峽兩岸的神農廟宇,仍然香火嬝繞,五千年來,自稱「炎黃子孫」的中國子民,依然恭呈禋祀以祭炎帝。綜合典籍錄述神農帝生平如下:

  帝嚳元妃姜媛,一日出野遊華陽之常羊,有感飛龍之祥瑞,有孕在身,生子於厲地(今湖北省隨縣之北),因長相怪異,姜嫄以為不样而丟棄,初棄兒於隘巷,牛馬繞避不敢踐踏,於是徒棄林中,因林中有人而作罷,再改棄覆冰之上,飛鳥竟以羽翼覆蓋,姜媛見狀以為神異,逐抱回養育,並因前情,命名為「棄」(見詩經大雅生民及楚辭天問篇)。

Image6(2).jpg 

炎陵居酃縣,四周眾山環抱,中有潺流貫穿南北。

Image6.jpg 

炎陵前之名勝一隅-----龍潭龍爪石。

 

    棄長於姜水(今陜西省岐山縣西),自幼稟賦優異,降生後,三日能言,五月能行,七月長齒,三歲便知農業之事,孩提時已胸懷大志,常以種樹、菽、麻等為樂,及長,愈務力農事,擇土壤性質,種植五穀,成果豐碩,名聞四方。當時百姓尚以肉食為主,不食穀物,而棄本性好生惡殺,遂立志教民開墾土地,種植百穀維生,使百姓逐漸以穀類為主食,百姓誦念其功,始以「神農」之美名尊稱。同時,神農斲木為耜,揉木為耒,作為耕耨之用,教民農耕之法。

    今民間或稱「大辰」星座為「犁頭星」,考大辰本是神農氏用以教導人民農事之計時星象,農人一見這耒形的大辰星圖,當黎明之前正現於天空午位時,即是一日農作之始,故謂「農祥」,左傳襄公七年記載:「夫郊祀后稷,以祈農事也,是故啟蟄而郊,郊而後耕。」所謂「大辰」,乃由房、心、尾三宿連成耒形,於黎明時出現星空,故名。

    神農可說是最早提倡生態保育者,其在春夏正逢動物繁殖之時,要求百姓不得濫殺,使萬物得以繁衍生長,並擇平地,四面築牆,在其中耕作,謂之「穀城」

Image7.jpg 

神農大帝被奉為五穀之神,同時也因其試嚐百草,首開藥草治病之先,而被奉為醫藥神。「製耒耜奠農工基礎,嚐百草開醫藥先河」乃潘力生為贊揚炎帝功德所撰。

Image7(2).jpg 

,且將稻子耕作收割一次的週期稱為「一季」,此後農民作息規律,穀倉豐盈。據說中國的「酒」也與神農氏相關,言西南方之農民以”禾隶”米為食,偶然發現隔數日為食的”禾隶”米,發酵出甘美漿水,便獻給神農,對百藥精通的神農,飲後讚不絕口,認為此物能通血脈、厚腸胃、養脾扶肝且可御風寒瘴癘,遂獎勵民眾多用穀類、水果製造,命名為「酒」。

    神農雖引領百姓越過獸猿原始時代,進入墾闢草萊良土、播種五穀的農業生活,但是仍有不少百姓為疾病所苦,於是神農遍嚐百草,辨其良惡藥性,曾一日中毒七十餘次,完全置個人生死於度外,也因此而知數種毒草交參可得調和作用,共得三百六十味藥草,分寒熱溫平四等及甘、辛、鹹、苦、淡、酸六味,可治四百多種疾病,從此人民不畏疾疫,漸漸達到資生、延年的目的。據說神農帝發現「地黃」的經過如下:神農曾拒絕為眾人王,策杖遁入山林,七日未食,飢餓難耐,便掘地中黃色球形之物止飢,食後發現血氣調和,脈息平順,便稱之為「地黃」;後又得一深黃塊狀物,該物能生津止渴,命名曰「黃精」,此二物至今仍被視為極好的中藥材。又據傳神農在太醫皇人處,獲得「天元玉册」一書,知人因疾病所侵,天命有限,遂於草本之中尋藥石相救,由於神農身軀透明,可見藥效所達之處,在逐一登錄於册,中國之醫道便自始而立。可惜據說神農因誤食罌子,肚腸變的漆黑如墨,再也無法觀察藥物進入腹中所產生的變化,從而中輟了草藥實驗工作,不然中國醫藥之學將更為發達。神農帝親嚐百草,鑑別其平毒寒溫各性而加以揉合應用,作為醫治人民疾病的良方,共得三百六十物,以應周天之數,後世傳承為書,謂之「神農本草」,因而神農帝又有「藥王」之尊稱。

Image8.jpg 

相傳神農大帝放火燒林後,因焦土遍野,五穀不生,後遇赤松子指導降雨之法,使大地又恢復生機。據說這位蓬首構面的山野老廋,即為雨師。左圖為赤松子像(取材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)。

 

    神農當初策杖遁入山林期間,見大樹盤根錯節,縱橫曲折,連理交枝,許多猛獸飛禽藏匿其中,危害百姓甚鉅,神農便縱火燒林,火勢綿延四野,叢林雜草焚燒殆盡,一舉消滅野獸害蟲,百姓得以安居因此尊稱神農為「火帝」。然而自神農燒林之後,西北土壤焦黑一片。川竭山崩,連年不雨,神農便教西北居民種植根莖植物,暫時紓解糧困問題。一日,有人自稱為「赤松子」,其人身披草領,下繫皮裙,指甲長如利剪,蓬首垢面,遍身覆蓋黃毛,手舞柳枝,舉止古怪,聲稱可解決西北焦土一事,神農揖禮請教解救之道,赤松子便解下腰間的盆子,盛滿清水,行至高丘處,以柳枝蘸水向下遍灑,不久,霧起雲生,大雨沛然,使原本乾枯的河谷泉湧而出,大地又恢復生機,而赤松子自雨中走來,卻滴雨未沾,原來赤松子即「雨師」,曾於王屋修煉多年,能呼風喚雨,得知神農聖名,特來解救民困。

    日月迭替,施放光明,然而若逢陰晦之夜,則天地一片黑暗,造成諸多不便,神農有感於此,於是將油質植物舂製油膏,再將油膏澆注草製燈蕊,做成簡單的細燭,作為夜間的照明工具,更用以禮敬神明、祝告天地。神農又利五官掌火事,天火為春官、鶉火為夏官、西火為秋官、北火為冬官、中火為中官,五官各司其職,故人民將「火帝」之名改尊為「炎帝」。

Image9(3).jpg Image9(2).jpg Image9.jpg

朝廷每逢國家大事,均遣使至炎帝陵舉行大祀並立祭文碑於廟中。

 

    燧人氏曾提倡財貨交易,神農帝更定「日中為市」,創設市廛,並制定「權度量數」,做為物質輕重、長短、多寡、損益及價值貴賤的衡量標準,使百姓互通貨財,建立經濟基礎,改善初民生活,此為中國最早的商業型態。

    神農以為民享萬物,皆得自於神明之賜與,遂規定田事告成後,於十二月舉行八祭,接與農事有關,稱「蜡祭」,即後世所謂的「天子八蜡」。迄於漢朝,因感念神農啟迪農穡之功,首以「太牢」之禮祭品,為祭祀之最至禮,後又因牛有功於農,而改以羊祭(或說因神農是牛首人身,所以不以牛祭)。清雍正年間設立先農壇,每年由地方宮率老農致祭,場面盛大,而歷代天子每年首祭即為「祈農」之祭,神農祭典備受尊崇由此可見。至今神農廟宇遍立各地,仲春元日、仲秋吉時呈祀。而台灣民間崇奉神農帝由其虔敬,以神農氏為主祀神的廟宇達一百餘座,並以農曆四月廿六日為神農統一聖誕祭日,祭典依循古禮進行,莊嚴隆重,表達炎黃子孫的感恩之情。此外,由於神農帝教稼穡、嚐百草、作燈火,愛民如子之風範深入人心,因而農民、藥商、糧商、醫師等皆奉其為職業守護神或祖師爺。

Image10.jpg 

炎帝陵寢砌石圍,設墓碑亭,豎有石刻墓碑:「炎帝神農氏之墓」。

 

    台灣廟宇奉祀的神農大帝,造型多樣,有頭角崢嶸、袒胸露背、腰圍樹葉、赤手跣足、手持稻穗之原有造型;也有儀表如莊稼漢,質樸親切之神貌。更有白、黑、紅三種不同顏面之神像,用以表達神農帝教耕稼、嚐百草、縱火燒林之事跡(或說神農因嚐百草,醫藥草之良毒而變色,故有白、黑、紅顏面呈現)。隨著工商業時代來臨,以農立國的單一性已被多元化的社會型態所取代,然而對於神農帝啟迪之功,後世子民仍應永誌不忘。「民以食為天」,在一飲一食之中,應懷抱感恩之情以謝天地覆育之恩,謝先賢前德遺紹,謝所有中國先民嘔心瀝血地為我們立下根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2288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